打开社交媒体,满屏都是极简博主的完美生活:空无一物的房间,雪白的墙壁,寥寥几件物品整齐排列。
“扔掉这些,你的生活会更美好”的标题让人怦然心动,忍不住开始审视自己拥挤的家。
图片
来源:视觉中国
图片
盲目跟风,我扔掉了半个家
一切始于那个周末的下午。
我窝在沙发里刷手机,偶然点进一个极简生活博主的页面。
照片里,她的家整洁得像个样板间,只有必不可少的几件家具,墙上没有任何装饰,开放式衣柜里挂着不到十件衣服。
“极简让我的生活更精致”,她这样写道。
看着自己堆满杂物的客厅,我突然感到一阵窒息。于是,像被什么附体一样,我开始了疯狂“断舍离”。
照着网红博主的清单,我扔掉了多余的杯子、许久不穿的衣服、积攒的购物袋、认为以后会用的包装盒......
每天下班回家,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可以扔掉的东西。
这件大衣虽然很贵,但一年没穿了,扔!
这些书可能不会再读,扔!
这些装饰品只是积灰,扔!
整整两周,我扔掉了半个家的东西。
看着空荡荡的房间,最初几天确实有种莫名的轻松感。但很快,问题接踵而至。
图片
极简之后的尴尬生活
为了保持“极简”的衣柜,我每天都要花更多时间思考搭配;
为了维持“极简”的厨房,我放弃了尝试复杂菜肴的乐趣。
最让我难堪的是那个雨夜。
朋友突然来访,想喝杯热茶。当我拿出唯一的茶杯时,尴尬的气氛在空气中弥漫。“我不用了,不渴。”朋友礼貌地推辞,但我看见了她眼中的讶异。
那个晚上,我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,第一次质疑自己的极简生活:我真的更快乐了吗?
更讽刺的是,在扔掉那些“无用”之物后,我又不得不重新购买“更适合极简生活”的高价单品来替代它们。
极简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消费主义——不是为了实用,而是为了维持某种形态。
图片
极简的真谛:减去负担,而非物品
直到我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关于极简主义的书,才恍然大悟。
书中写道:“极简生活的核心,从来不是关于你扔掉了什么,而是你为什么要扔掉它。”
那些极简博主不会告诉你的是,极简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它的核心并非物品的数量,而是你与物品的关系。
整理专家近藤麻理惠说过:“真正的极简是保留让你心动的物品,而不是盲目地扔掉一切。”
这句话点醒了我。
我曾经拥有一套茶具,是外婆留下的。虽然不怎么用,但每次看到它,就会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喝茶的温馨时光。
为了极简,我把它扔了,却也切断了与过去的一份情感联结。
健康的极简主义应该是,保留让你心动的物品,即使它不符合“极简美学”;
识别出真正有用的东西,而不是盲目跟随别人的清单;
认识到每个人的极简都是独特的,没有统一标准;
关注内心的满足感,而非外在的空荡感。
图片
找到属于自己的极简方式
现在的我,不再盲目追求空无一物的家。
我的书架有点乱,但每本书都是我爱的;我的厨房有各种工具,但它们帮我做出美味的食物;我的衣柜不算最小化,但每件衣服都让我感到自信。
我学会了区分“有用的”和“适合的”。
有用的东西可能很多,但适合我的才是最好的。
前几天闺密来我家,惊讶地说:
“感觉你的家既整洁又温馨,不像那些极简博主的家冷冰冰的。”我笑着回答:“因为这是我自己的极简,不是别人的。”
这才是属于我的极简——不是别人定义的极简,而是为我服务的极简。
图片
扔掉的应该是执念,而非物品
回过头来想想,极简生活本身并不是骗局,但盲目跟风的极简可能是。
我见过有人家里物品繁多却井然有序,也见过极简到极致的人依然焦虑不安。
区别在于,前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后者只是在满足别人的期待。
真正的极简,是减去那些消耗我们精力、时间和快乐的负担,而不是为了极简而极简。
扔东西容易,难的是扔掉心中的执念——对完美的执念,对他人认可的执念,对“应该如此”的执念。
如果你也在考虑极简生活,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这件物品对我有意义吗?它让我的生活更好吗?我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而扔掉它?
记住,极简是一种工具,不是目的;是一种手段,不是终点。
多多转发今天的文章,提醒自己,最好的极简,是让你感觉更自由,而不是更束缚;是让你更像自己,而不是更像别人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富华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